中央《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》首次提出綠色化,并將其與新型工業化、城鎮化、信息化、農業現代化并列。確立綠色化發展的新坐標,是深化改革、發展圖強的關鍵之舉。
如何理解綠色化?就是在價值觀念上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,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;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要循環、綠色、低碳;在體制機制上,將資源節約、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。
以綠色化引領發展,是對發展階段、產業結構、能源稟賦理性判斷后的圖強之策。當前,我們仍然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后階段,以重化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,容易出現資源耗損多、污染排放高、服務業發育水平低的現象。而且,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,水資源緊缺,耕地資源有限,生態環境整體較為脆弱。按照生態文明理念和要求,改造國民經濟存量,構建增量,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,形成經濟社會新的增長點,是最現實的抉擇。
綠色化是發展的新思維。只有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、綠水青山勝過金山銀山,才可能將綠色化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,融入工業化、城鎮化、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各方面和全過程。
確立綠色化發展的新坐標,要求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,深化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改革。過去一些地方,為了片面追求GDP,以土地優惠、稅收優惠、電價優惠、降低環保標準來招商引資,給予高污染產業過大存在空間。稅收和價格機制沒能有效抑制對資源及資源性產品的過度需求,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制度不完整等等,高污染背后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。按照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、四中全會的部署,落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系列任務,急待在以綠色化引領發展中抓緊抓好。
確立綠色化發展的新坐標,每個人都要認真對“表”。與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同樣重要的是,減少以至杜絕生活和生產領域資源浪費與過度消耗的習慣性行為。如果人們傾向于高碳產品與行為,那么在生活中和生產環節就會產生更多的碳排放;反之則會減少碳排放。比如,有的人喜歡開大型車,購物使用一次性塑料袋,吃飯使用一次性筷子等,這些行為的環境代價就是消耗大量能源、增排溫室氣體。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,人人共建,才有全民共享。
以綠色化引領發展,把綠色化發展提升為新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,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要求,也是中國對世界生態文明、可持續發展的貢獻。以上有上海耐勵泵業轉載,信息來源:互聯網
|